新闻详情
手机不是教师的敌人!
来源:本站 作者:匿名 发布:2018/1/22 栏目:行业新闻 点击:4185
01
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未有一种工具能像手机这样与我们紧密相连,直至发展成为人类的「第二器官」。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出行几乎全部与之相关。在它给我们无尽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在教育领域对手机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课堂注意力」的争夺战。与手机使用所占注意力的问题相比,「阅读小说」、「发呆走神」、「讲悄悄话」…… 这些从前我们认为的「传统课堂问题」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为了将学生从手机及其所构架出的宏大世界里拉回现实课堂,教师和校方不可谓不努力。通过媒体和新闻,时不时我们会听到各种版本的「手机应对」策略:比如有「校方提供36格手机保管袋」者,有「发现手机扣学分」者,也有「安装信号屏蔽器」者,更有「高校教师怒砸3台iphone」者……
图:某高校要求学生上课前将手机上交至「手机保管袋」/(来源:新华社)
图:某高校教师连摔坏学生三台手机/(来源:浙江在线)
课堂的注意力争夺战花样百出,愈演愈烈,不仅效果甚微,同时还面临法理依据缺失的尴尬——有新闻就专门讨论到没收手机的行为与《物权法》、《教师法》相悖之处。教师没收、禁用手机的本意,当然是为了学生在课堂能维系高度注意力,共同实现教育目的,出发点原本不错,但这场战争的难度却绝非「禁用手机」这么简单。
当移动式电话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出现于人类世界时,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它在未来将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初的手机,原本只有电话通讯功能,随着手机芯片的技术提升,它开始呈现出个人计算、数据存储、数字娱乐等形态。早期手机预装的只有计算器、电话本、小游戏、音乐播放等功能,此时的手机还只能算是一种离线多功能电子手持设备,直到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后,手机成为了互联网的第二入口(相比个人电脑),这时才它真正显现出一个划时代品类的巨大影响力。
经过几轮发展后,手机已真正成为了互联网第一入口,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已经完全超越了PC互联网,从水电燃气购买到出行票务和酒店预订,从生活购物到从银行转账,从社区信息查询到政务公开…… 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几乎接入了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这当然也包括了教育领域。
回到教育工具发展的视角,手机及其所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其本质依然是工具的进化——正如计算器之于算盘,数据库之于纸质档案管理,再往前说,也正如钢笔之于鹅毛,印刷术之于手抄本。
当然,任何一个产品的消极影响都与它的积极影响成正比,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影响越大。
刀能杀人,就不用刀了么?——但即使退回石器时代,石刀亦能杀人。所以,利弊权衡取决于我们对工具的驾驭理解。手机亦如是。
回顾一下历史的教训——19世纪,汽车刚刚萌芽,英国议会以汽车具有杀人的危险等原因通过了一部《机动车法案》(红旗法案),要求每辆车由三人操作,其中一人须在车前50米手持红旗开道,同时规定汽车速不能超过4英里(约等于人行速度的极限)——这部法案执行了30年,让英国完全错失了成为汽车工业强车的机会,同时失去了诸多外延产业和时代的发展际遇。
图:红旗法案
当我们回顾这一荒唐的历史闹剧和悲剧时会发现,固然有传统马车工业的利益保护的原因,但人们对于新事物固执的污名化观念更是不可理喻的帮凶。
对科技新闻稍有注意的人可能还有印象,2013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向工信部提出应该通过收费来限制人们使用微信和QQ这样的产品,理由是这些软件占用了太多的“网络信令资源”,将会影响到人们正常使用网络。想像一下,如果今天我们真的需要为使用微信和QQ需要支付费用的话——多么荒唐——如果我们曾经支持「限制使用微信」这一提案的话。
作为教育工作者,原本应该是新事物接受度最高的族群,应该是科技创新的簇拥者和倡导者,但我们今天却在支持「限制使用手机」(及其背后的移动互联网)。
这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即使是以「正确目的」之名。
先入为主总是难以避免的。
我们在描述手机的使用时,会在前面加一个「玩」字:「玩手机」——这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我们对它的态度,一如我们少年时代刚刚接触计算机,也会被人称为「玩电脑」,但今天还会有人怀疑计算机在学习、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吗?
所以,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一个概念:手机也是生产力工具的一种——如同计算机一样。
其次才可以讨论:应不应该限制在课堂使用手机?
我们知道,今天的手机已经能通过各种应用软件实现文字编辑、图像处理、视频剪辑、即时富文本传送、以及各种快速创意实现…… 和笔记本电脑相比,除了无线网络连接,它还可以使用4G蜂窝网络,在移动性和便利性这一层面,它甚至超越了个人电脑。如果再考虑到云存储技术提升和流量成本下降,它的短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许多生产力工具厂商都已意识到这一点,无论是 Microsoft 还是 Autodesk 或是 Adobe,都已将产品布局的重点放在移动端。许多行业都已将移动设备当做重点使用工具——商务人士用手机处理邮件,记者使用手机采访、写作和编辑,销售人员通过手机下单、处理交易和收款,企业使用手机完成签到和审批,明星使用手机保持个人品牌建设,政府部门用手机实现公务处理和政务公开,甚至,美国总统都在使用手机实现自己的政治竞选……
而我们的不少教育同仁,却在殚精竭虑地阻止手机的使用,不能正视手机在信息化社会生产和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我个人的态度是:课堂不应该禁止手机。 正如我不赞同课堂限制笔记本的使用——也正如我不赞同在课堂限制使用钢笔——工具本身无罪。而工具肯定不是,也不应该是教师的敌人。
问题的核心重点在于如何使用工具。
在考虑如何使用手机这个特殊的工具之前,我们还可以看一些其它的故事。
广播行业曾对互联网电台产品大感紧张并通过政策壁垒严防死守,但最终却败给了打车软件——因为广播的主要听众的士司机都去抢单了。
移动、联通、电信这些运营商对战许多年,最后发现腾讯可能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从最初抢走了短信业务,再到抢走语音电话业务,现在直接拿走了视频通话业务——你可曾见过有人使用运营商的「视频通话」业务?你可能根本都不知道移动有一种「视频电话」的收费业务(VoLTE)。
而网络百货公司亚马逊通过电子阅读器Kindle,直接改变了整个出版行业——作者无需通过出版社就能在Kindle商店发表、销售自己的作品,并获得比传统出版业更多的收入。
这些「跨界打劫」的故事告诉人们,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技术创新的企业可以「不走寻常路」,变道行驶,直接跨领域经营,致使行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当然也包括了教育行业。
成立于2008年的「YY」本是一款让游戏玩家在「组队打怪」过程中可以保持通话的软件,由于其稳定清晰且免费的通话质量,迅速聚集了一大批用户。这些用户中有人发现用它能建立同时容纳1万人房间,借助这一特性,有人开始进行在线远程授课,于是有了YY在线教育……
早在2014年的数据就显示,有2万多名各行业认证讲师,在YY平台上举行超过10万次公开课,在线学习者月活超过600万——仅一月时间,一家教育平台,就有600万之众,这相当于当年中国在册大学生的四成。
而另一家以编程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在线教育APP「幕课网」,推出的上千节课程里,最受欢迎的单门课程学习人数超过了10万人,这相当于普通教师将一门课程开设1000年的受众量(假设每年有100名学生选课)。除了YY和慕课网,还有许多家在线化、移动化的教育产品和平台正在崛起,而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的加入,让这场教育升级的变革真正拉开了新一轮帷幕。
通过手机应用和这些在线学习平台,人们学习技能,如编程、设计,绘画。也有人学习兴趣,如插花、瑜伽、舞蹈。这些学习者,包括了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也包括了大量的高校学生。
在这些平台上授课的教师,不仅有传统的在校大学教师,也包括了大量的工程师、设计师和艺术家——任何在本行业做出成就的人,都可能受邀或者自愿加入在线教师的队伍。作为一名设计学高校教师,同时也是慕课网的用户,我最喜爱的是一名腾讯工程师设置的H5课程。而另外一位致力于平面软件课程的年青人,通过YY课堂授课,据媒体报导在4年里内收入过千万。
他们所做的事,是「教育」的一部分,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叫做「手机」。
我们应该做何感想呢?正是互联网,正是互联网的入口设备:手机,帮助这些教师创造了更广袤,更被受教育者认可的教育模式和成就。
我仅知道的是,手机绝不是教师的敌人。
如果我们正在进行的课堂注意力堪称一场战争的话,认清敌人是无比重要的事。战争的失败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当失败来临时我们才发现,不是对手比我们强,而是我们连谁是对手都不知道。
一个以知识销售为主题的手机应用「得到」,在国民总时间极度稀缺的2017年受到热捧,比如刘润先生开设的小型商学院课程,15万人以199元的学费参与学习,产生近3000万的销售。同样,阿里的湖畔大学,李校来先生的新生大学,李善友教授的混沌大学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社群和知识传播效应,这些教育方式都有不错的成绩——他们都不限制手机使用。这些平台上的授课者们甚至可能都没有「教师资格证书」——他们抢了教师的饭碗了吗?他们是教师的敌人吗?
不。这样充满理想,值得钦敬的教育同仁怎么可能是教师的敌人?
真正敌人,是我们依然不够开阔的教育视野,升级缓慢的教育观念,技术陈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次代差异的视若无睹……
教师的真正敌人是我们自己。
而我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了自己的敌人?很多途径,比如:
▍坚持自己绝对正确
讲授课程,批阅作业,确认毕业选题,审阅研究生论文…… 做教育者时间久了,若不慎,很容易陷入一种「绝对正确」幻觉之中——学生若有不同,便认定是错,倘若有学生提出异议,便觉得学生「不懂尊重」。却忘了爱真理胜爱吾师,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美好典故。
▍无视不同年代的学生个体差异
QQ几乎是所有青少年的必备工具,但它的创始人马化腾最大的忧虑是自己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虽然这曾是他最擅长的。所以在腾讯有许多产品经理和用户研究员在专门研究90后、00后——试问有多少教师又曾向产品经理那样去认真研究自己知识传播的「目标用户」呢?
「如今的学生越来越不懂得尊重」,「一届不如一届」,「回想起我九十年代那批学生真是好」反倒是常见的感慨。
▍拥护鄙视链
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这是「方向不同」,评价特征及标准不同。因而产生了各种形式差异:从C9到985/211、一二三本再到职业院校,从各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到各省市级工程中心,从各类综合排名到再到专业学科排名…… 社会和学界因此而形成了一些娱乐性的鄙视链,大家会心一笑也就罢了。但一些身处其中的高校学者却乐此不疲,甚至将平台的优越性误解为自身的优越性,进而在学术和教育活动中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和其它教育客体,甚至公开评价如「大学不是培养职院学生的地方」——不仅有失公允,也暴露出其对教育本质的曲解。
▍理论与实践分离
高校里的不同专业有不同特性,有重道者,有重术者。但无论什么专业,都应该在理论和实践之间保持平衡,而作为教师,亦应如此。微博上一些学生编段子调侃道:「从没做过工程的老师教工程,从没做过设计的老师教设计,从没就过业的老师上就业指导课」,这就体现出在应用性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在本专业实践能力的短板——这并不可怕,实践训练和技能经验可以习得,但可怕的是有教师以「形而下」、「我们不是培养匠人」等说辞将「技能与实践缺失」的短板反转成为合法性优越,这才是可悲之处。而在与应用型学科相对应的研究型学科中,则反之亦然。
……
成为教师敌人的途径还有很多,不再枚举。
这些批评有些来自学生的吐槽,有些来自前辈的总结,有些来自同仁的交流,不针对任何人,我更愿意将这些批评完完全全地送给自己。
我们停滞的成长意愿,限制了我们的认知水平,限制了我们的学习动力。如果无法突破,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湖南大学的何人可教授主持的课程《工业设计史》,是一门讲授型的史论课程。早在十四年前(2004年),何人可教授及其学生将这门课程搬上互联网,利用当时最热门的falsh技术将整个史论「时间线」化。相比纯文本的书籍,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网络访问,并按时间轴/风格流派进行交互式学习,效果非常显著,而笔者当年也是众多受益学生之一。在此基础上,何人可教授团队又迭代升级开发了针对移动设备的 「工业设计史时间线」APP,于2013年上线苹果商店,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用ipad和手机学习的学生们。
同时,《工业设计史》这门课程还不断开拓边界,要求学生利用交互视频、Html5技术等技术完成史论溯源和史界开拓的挑战性作业。这些学生作业又能通过手机以及微信朋友圈进行传播、欣赏和学习,明显的,这门课是不禁止使用手机的。
浙江大学的罗仕鉴教授牵头网易交互专家,在知名的网络学习平台「网易云课堂」上推出了「UI设计微课」等课程,通过网站、手机APP都可以参与学习,由于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而受到热烈好评。尽管这是一门收费上千元的课程,但仍第一期就有2000多名学习者参加——如果是传统课堂,需要近20年的教学工作才能覆盖到这样的学生数。
图:罗仕鉴教授主导的网易云课堂相关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赵峥教授,他的课程《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共十二节,发布在一款手机APP「凤凰FM」上。作为一个对宇宙天文并无太大热情的文科生,我在通勤途中无意间听到,居然吸引我在接下来一个星期里完整的听整个课程。他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宇宙的奥秘和故事,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大为折服。赵峥教授在讲授中对宇宙历史博观约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还夹带了不少的「科学野史」以及同时代的中西方科技文化比较,甚至引用宋词、论语…… 引人入胜,非常有趣。
在「凤凰FM」APP上他的课程有40余万的订阅——这还只是课程订阅数,十余节课程的累计总收听数超过百余万。后来我发现这门课程还在APP「网易公开课」开放,播放量超过了1503万次。如按照前面我们说的每届100名学生的受众量,赵峥教授等同于上了15万年课程……
图:赵铮教授的在线公开课
我相信这些教育界同仁不会否认手机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
如果我们只是想阻止学生使用手机,或者阻止手机进入课堂,或者仅对课堂的现状感慨和揶揄,则于实质无助。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大学课堂的注意力守护之战——最要紧的并非没收手机,而是重塑课堂。
如果我们还一直停留在「全程讲授式」课堂,无视时代的变化,无视知识传递方式的变化,无视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那我们终将会是自己的敌人。
事实上,有许多同仁一直在引入、研究、倡导对提升课堂效果和学习效率的方法和工具,比如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网络教育、项目导向制的工作坊教学…… 相关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和实施案例并不少,重点在于我们行动的决心,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课堂,转换什么样的视角去解读学生,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是每位教育者都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从移动互联网到万物互联,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 时代巨变,而我们身处其中,必须理解其所对应的教育目标变化,战胜自己固有的教育观念,优化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才能不再纠结于「手机」这样的工具羁绊,获得更广袤的视野解放和心灵自由。
上一个新闻:学校放假时间及开学时间
下一个新闻:热烈祝贺王维君老师被评为河南省中职学校教学名
南阳工业学校相关新闻
- 2024/5/26 南阳工业学校“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志愿服务月
- 2022/7/18 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
- 2022/7/16 南阳工业学校的教学特点
- 2022/7/14 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 2022/7/10 2022年南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和我校校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 2022/7/9 我校实习设备
- 2022/7/7 我校生活费是多少?
- 2022/6/29 我校心理咨询师买哲老师参加金桥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活动
- 2022/6/29 我校经管系召开2022年技能竞赛集训动员会